主席:
刘力生 胡大一 潘长玉
常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长生 王建安 王继光 孙宁玲 陈纪言
余金明 李南方 严晓伟 张维忠 赵冬
黄峻 黄德嘉 葛均波 廖玉华 霍勇
>> 点击查看更多
潘长玉教授:早期筛查IGT等“隐匿”危险因素(4)
时间:2010-01-26 14:21    来源:国际循环    作者:     点击:

《国际循环》:在试验设计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检测的标准还没有出来,但现在HbA1c已经公布推荐它作为糖尿病检测的标准。现在糖尿病还是基于血糖标准来决定的。以后我们能不能推行在糖化血红蛋白的基础上来诊断,那么IGT的标准还存不存在?对于这些人群的干预有没有一个特意的标准或方法呢?


潘长玉教授:血糖是一个点的状态,有很多的局限性。一是患者要准备,虽然测空腹血糖很方便,但患者可能要空腹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而餐后血糖的变异又很大,所以这里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来讲,是根据微血管并发症有特异性的视网膜病变来确定切点的。但它的局限性就是刚刚说的患者需要准备,再就是它的变异比较大。即便是空腹血糖相对餐后血糖变异小一点,但也许今天检查的结果达到IFG了,明天检测可能又变正常了,或者也有IFG变成糖尿病的可能性。而OGTT的变异就更大了,这是其缺点。但也有很多的研究显示,若长时间多次监测得到其平均血糖,它还是跟糖化血红蛋白是相关的,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标准有它的道理。它代表一段时间,不是偶尔一次的点血糖,所以采取这种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相对长时间的平均血糖作为诊断标准是比较有道理的。


瑞金医院的高血压研究所一个教授的亲戚,曾被诊断为糖尿病,我又给否定了,因为他只有一次OGTT是真的(达到了诊断标准),但比较瘦也没有家族史,不能一次诊断就给他用上TCT,需要再复查一次。因为我们有一个规定就是没有症状的话,查点血糖诊断必须要有两次异常值。而这个患者只有一次异常值,而且他过去的血糖记录一直都正常,只是做了一次OGTT,血糖值达到12 mmol/L,(据此)就将其诊断为糖尿病并开始用药(是不妥的)。这个例子说明了点血糖值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缺点。


糖化血红蛋白就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它代表一个平均值,变化很小。另外,很多循证医学的证据都是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血糖控制的标准。所以这样来讲我们从最初的诊断,到最后判定他的代谢,我们都可以用这同一个标准,这是很好的。但是在IDF,ADA和EASD有一个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的一个推荐委员会。他们推荐的界值是≥6.5%是糖尿病,6.0%~6.5%是中间性,叫糖尿病前期,即我们说的IFG和IGT,6.0%以下是正常。但这个结果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在这次IDF的会议上,很多人是公开的反对,比如说澳大利亚的Polo Jemis,英国的Lucarcal,George Apache等都反对这个声明。他们反对的理由很多,归纳起来有7、8、9个局限性。第一,把这个指标定成三个切点,根据不够。血糖标准是根据硬标准视网膜病变,而这个则是根据平时查到的流行病学的人群。根据什么确定≥6.5%是糖尿病需要拿出能够说服人的证据来。第二,糖化血红蛋白在不同的种族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能否说明这些切点是否即适合黑人,也适合黄种人和白种人。没有数据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第三,它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比如说贫血患者就不能做,糖化血红蛋白很少就无法算这个比率。溶血性贫血也不能做,其周期是120天,红细胞活120天,不断的死亡,不断的从骨髓中生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可以代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对于红细胞死亡比较快的溶血性贫血,像胎儿性溶血性贫血,那糖化血红蛋白就不能代替血糖。第四,糖化血红蛋白全球测定的方法有十几种,怎样将其统一也是一个问题。第五,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是七十多元钱,最低也要三四十元,而血糖才两块多钱,怎么去解决社会负担的问题。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好的,因为这个指标比较稳定,患者什么时候都可以查,早上来抽血还是下午来抽血,变异可能都很小。所以我认为把它作为一个全球的推荐标准尚有难度。WHO就没有推荐,因为它太昂贵了,要统一其检测方法很难,WHO无论贫穷国家还是富裕国家都要管,所以他就没办法推荐。所以要把它推荐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把它写在一些权威的诊断指南里面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我们中国的纪立农教授参加了这个推荐委员会,他也在极力的推荐能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的标准。在有些学术的平面媒体上,网上也有一些相关的信息,这都是很好的。现在我们也组织了一个小组,是包括检验专家、流行病专家、糖尿病专家、内分泌专家在内的一个委员会,也得到了一些厂家的赞助。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一些赞助,希望能够查出来我们中国整个糖化血红蛋白的分布以及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我们的数据。所以我觉得现在虽然有推荐这样一个提法,但是要把它变成一个共识,变成一个大家都公认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我想还要若干年。


Navigator研究项目 版权所有(C)All Rights Reserved. Novartis AG 网站备案号:浙B2-20070219(含BBS) 服务支持:service@dxyer.com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泰安路239号盾安发展大厦1202室
邮政编码:310052 Tel:+0571-28182600 Fax:+0571-28182627 88859635 技术支持:丁香园